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写作 >> 教育论文 >> 内容

论人的全面发展及素质教育【教育论文】

时间:2012/4/19 10:59:29 点击:1663

我站的写稿流程为:客户咨询——提交有关材料和要求——银行办理汇款——安排写稿——初审——终审——交稿——客户反馈。

  论人的全面发展及素质教育【教育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格三者的统一,其本质和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涉及到教育体制、教育结构、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改革的系统工程,对素质教育的深入研究必将触及到教育的本质、目的和地位等一些具有根本性的哲学问题,而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重新审视我国的教育理念
  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教育大国,教育的理念可谓源远流长。然而,今天我们在教育领域所遇到的问题看来比任何其他领域都更显突出,尽管多年来,我们作了不少改革尝试,但我国教育的弊病却并未根除。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认识现象和心理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教育作用于人的是社会知识文化,其目的是造就人和发展人。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就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1〕。康德认为:“教育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的实践必须经过许多世代才趋于完善。用前一代人的知识装备起来的每一代,总是能提供一种教育,适当地和有目的地发展人的一切能力,引导整个民族向着它的目标前进。”〔2〕实际上,一切教育都具有文化传承、人文教化和人类资源开发的功能,但是,这些功能能否有效地实现,还取决于教育活动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文化的继承者、社会规范的服从者和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如此,就涉及到教育的根本目的问题或教育理念问题,即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应该把德性培养和知性培养结合起来,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对人类文化能尽一份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工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教育当以受教育者全体能力之发达为标准”,这就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教育目的,即教育是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启迪,性情的陶冶和自由独立精神与主体人格的养成。
  以上这些关于教育的论述,为我们认识教育本质、深刻理解素质教育是十分有益的。教育是人类按照自觉设定的目的所进行的一种对象性活动。只有人的活动才真正是有目的的活动,因为只有人才能预先设定活动的目的,并使他的活动服从这个目的。教育作为一种对象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大到国家、社会和团体,小到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为了实现这种期望,就必须明确地规定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满足和说明的是,教育应该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要以及教育应该培养人具有什么样的身心素质。因此,教育目的的提出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体现了人们在一定时期的利益追求和价值取向。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历史上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个人本位论,强调从个人自身的发展出发来规定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应当把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作为自己的目的。例如,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完成健全精神与健全身体”,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要“养成正当的习惯”,等等。这种教育目的观把个性的和谐发展、品德的完善和美德的陶冶、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作为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另一种主张国家本位论,强调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应是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便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事业服务,并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例如,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否认个人的存在,认为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生活在社会人群之中,并且参与了社会活动,所谓教育,就是年长的一代给未能适应社会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其生理、智慧和道德三类品质,使其适应政治社会和具体环境对个人的要求。德国教育家和哲学家纳托尔普认为,在决定教育目的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而不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不论是个人本位论还是国家本位论,他们的争论涉及到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社会化与个性化、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关系问题,并且作出了有益的探讨。但是,他们都把自己的出发点和立场推向极端而排斥了另一方面的合理性,因而都没有科学地解决教育的目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因此,社会与个人、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教育目的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这个事实,即社会创造人,人也创造社会,社会为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须的条件,并规范和制约着人的创造性活动;而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逐步创造着一个以个人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下,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也是十分不同的。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教育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历代有建树的哲学家都是教育家,从孔子、孟子到毛泽东和邓小平,他们不仅以改造社会为己任,而且以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为自己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形成了既具有历史联系又各具特征的三种教育观:一是古代人本主义教育观。即以人性论、义利观和理想人格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观念,它主张“学在四夷”、“有教无类”的开放式教育,以“教以人伦”、“别以善恶”的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坚持“修己治人”、“学而优则仕”的成才教育以及“立德立功”“、反躬修己”的人格教育。二是近代科学主义教育观。
  由于传统“明人伦”理想人格教育重道德人格培养而忽视和排斥科技与生产、重视德育而轻视智体、重死记硬背而轻能力培养,所以,从“西学东渐”开始,中国近代的龚自珍、魏源等思想家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教育主张,以实学的功利思想开始对儒家的理想人格教育进行反叛,标志着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最初自觉。但甲午战争的炮火摧毁了洋务派的最后期望,从梁启超到孙中山,从严复到鲁迅和胡适,他们结合中国的国民性而致力于中西文化教育差异的比较探索,提倡以科学教育、个性独立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主的科学主义教育观,它以实用主义为价值导向,以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教育目标。三是当代的素质教育观。科学主义教育观在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知性教育为其教育理念,以科学技术为主要教育内容,注重生产知识和科学技能的训练,教育任务重在培养实用工具性人才以便富国强民,强调人的人格独立和个性发展。但是,科学主义教育并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全部问题,甚至由于其知性教育的理念而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险,科学理性也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的价值与意义问题以及人类的道德与精神信仰问题。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繁荣,同时也造成了地球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对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反思,使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教育观念,
  放飞一份信任,收获一份真实,写作中国网,以一流的团队、卓越的服务,给您提供最真实的 文章,解除文字带给您的烦恼,到了这里您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代写服务,什么是真正的 写作专家。联系我们:24小时求稿热线:13325093522   在线qq:274611666  418306110   邮 箱地址:xiezuoren@163.com

作者: 来源:网络
我站的写稿流程为:客户咨询——提交有关材料和要求——银行办理汇款——安排写稿——初审——终审——交稿——客户反馈。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9 Xiezuo1.com,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写作网|
版权所有:写作网|